从工作到现在,生活似乎总是在两个极端:过于压迫或是过于懒散。一方面急于完成一个个目标却又因为关注的太多而不能做到全神贯注;一方面则是间歇性的犯懒,然后后悔、打鸡血、努力一会会再到犯懒的恶性循环。这样的一些状态,可能是说明还没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吧!
在网上学习看到了一个讲座,倒是对认识自己有了些新的理解。讲座讲的是“何以知天命”,其中的两个字让我印象很深,一是明,二是诚。以目前的状态来说,其中的“明”字应该是很长时间内需要修炼和追求的。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庄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仅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还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知人易而知己难,古人曾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自知,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想要什么,追求什么,才能称之为“明”。虽然做到自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如果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算是一种“明”了。
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这样写的,小和尚问老和尚:“得道前,你做啥?”,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不解,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佛家说:大道至简。真正能在最平淡的生活中做到专注的,便是得道了。
专注不仅是一种对事的处理态度,更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活在当下、做好自己、量力而行,知足常乐,应该也算是一种“明”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或许在达到“明”字真谛之前,我们还需要太多历练,愿我们都能从过好这一秒钟开始,踏上自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