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心理学源自西方,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一种称之为“心理学”的学科。但是,无论是今天新兴的积极心理学,还是心理学界的怪才荣格,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国学心解系列中,我尝试拍下古人的智慧与心理学研究相互碰撞出来的火花。也许是灿烂一瞬,也许会悠远流长。
今天,先从孔子与积极心理学家的碰撞谈起。积极心理学是2000年以来,心理学界新兴的运动,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人类的幸福感,那么,孔子是如何看待幸福感这一话题的呢?
后世国学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文本,通过千年传承,将古人们提及的这些思想,糅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关注积极心理学,同样可以从孔子的修己、安人之学里面找到不少传统哲学智慧的线索。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写道: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段话如果翻译成幸福心理学的白话文,大意是:子路问孔子,如何提高幸福感呢?孔子说:做好自己,对得起自己就可以了。子路不甘心,追问道,难道幸福就这么简单吗?孔子看在子路送的羊肉份上,多啰嗦了一句:”提高自己修养之后,再去帮助别人,使得别人心安、快乐、幸福就可以了。”
子路还是不甘心,继续问道,难道就这么简单?孔子这下不干了,说道:”如果自己自在了,还能使得百姓心安、自在、快乐、幸福,恐怕连尧、舜都做不到呢!”
子路懂了没懂,做不做得到,我们就不知道了,不过历史上的子路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即使是对待孔子,他也是经常直言不讳,最终结缨而死。子路与人打架的时候,寡不敌众,交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子路看情势已无脱身的可能,从容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在系帽带时,子路被对手杀死。——《子路之死》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意象,算是震撼人心的一幕,向士大夫抛出了一个难解的题–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子路可以说是快意恩仇,直率而活,真我一生,幸福感应该是不低的。
这段经典的话放到今天来读,让人是多么地感慨东方古老哲学的智慧。检索自1887年至2000年的心理学科研文献,你会发现,心理学家对消极情绪,诸如抑郁、焦虑与积极情绪,诸如快乐、幸福的比例为14:1。难怪人们一提起心理学均以为是心理学等于心理咨询。积极心理学则试图扭转人们对心理学的这一刻板印象。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将自身的研究任务划分为: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组织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研究与与孔子的哲学智慧——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非常接近。
积极的体验这一层面侧重研究的是人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在这个层面,积极心理家对人们当前的积极体验(心流、品味、专注力)、未来的积极体验(希望、乐观)、过去的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均做了众多深刻研究,提出了大量新概念。修己以敬的意思大体等同于此,侧重的是对人生的积极体验的思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在思索对过去的体验;奔波六国,虽“累累如丧家之犬”也不后悔,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在享受当下,品味生活。在生活的低谷时期,孔子依然弹琴而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乐以忘忧”——这是孔子在乐观面对未来。
积极的个人特质这一层面则侧重发掘人类优势,在这个层面,积极心理学家注重美德,认为人们应注重自身美德相关的积极品质的培养与发掘。积极心理学家们将人类的美德所主导的积极品质划分为七大类,并编制了相关测量工具。那么,孔子是如何思考的呢?
在孔子看来,人类的美德或者自身优势可以划分为仁、知、勇三类。理想的精神境界则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大体相当于:
面对物质环境,我们需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第六》,或者,”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面对他人,需要”乐者为国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记·乐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面对自己,我们需要”自卑而谦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第十九》)
在整个过程中,当人们具备这些三类主要美德所主导的积极品质之后,就会”不忧”、”不惑”、”不惧”——远离盗走幸福的三个小偷:抑郁、焦虑与恐惧。在自己倾向的美德上做好自己,同时使得众人快乐,那么就达到了孔子所言的“修己以安人”的境界。
仁、知、勇代表的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积极个人品质,即第二层次。至于积极心理学的如何建立积极的组织则与修己以安百姓不约而同。这块实质上构成了中国儒家官僚治国根本,在此不再累述。需要注意的是,农耕时代的儒学过于注重“安百姓”的学问,平庸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只知“安百姓”,却不是先“修己”。同样,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忘记了,孔子所提及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才是我们每个平凡人可以达到也应该努力追求的快乐境界呢?
修己以敬,或许,我们就离幸福不远;修己以安人,或许,我们的幸福就会传染给社交网络中的朋友。
延伸阅读:
1、 本土心理学
2、《论语》
3、《仁:以人为本及孔子的修己安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