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宗教

#思考 #宗教

宗教本身是一个很难定义的词。佛、道、儒、基督、伊斯兰、印度教等等是大家通常理解宗教。而实际上,迷信、祭祖,这些也是能算到原初宗教的范畴。

在罗伯特《宗教意义探索》一书中定义的,“宗教是某个人对某种中枢价值或某一组相关价值的信赖,作为某一个体或者某一社团成员的这个人在其中找到了绝对必要的安全。”我也倾向于这种功能定义,但是觉得不够深刻。

人类学家列维在《忧郁的热带》中,考察许多不同形态的社会之后,得出一个观点,“其实人类面临的问题总是类似的,只是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方采用了不同的解决办法而已”。

自从人类意识诞生,人类一直所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自我”与这个“时空”的关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都只是我与时空关系的子问题而已。

宗教与哲学其实都是为着回答这个问题,解决由这个问题引发的内心痛苦与煎熬去的。只不过,哲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回答,属于高档小众产品;而宗教是一个更倾向于感性与实用的回答,属于大众通俗产品。

宗教是一种对人生痛苦的回答

在我之前的“人的认知剖析”中,我有提到,“自我可以分成物质我;社会我;精神我;纯粹我”。“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在内心世界的映射。”

“纯粹我”是完全的自我,外部世界是客观的时、空。

不管在什么时候,人总是用自己的一种标准来认知时空。这个时空包括:空间上的自然、社会;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控制的欲望,每个人内心都期望自己是自我的神。期望通过自我可以掌控自己所能感知到的一切。

每个人内心认知标准只能来源于有限:时间上的过去和现在;自我能接触到的空间。于是未知面前,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有限,我们感觉到了无限

试图通过有限来控制无限的欲望,才是真正的人类痛苦的来源。佛教说的贪、嗔、痴不都是来自于此么。

人生的痛苦,都是自我的有限与无限碰撞的痛苦:强烈挑战自我认知(如死亡)的绝望、恐惧;期望获得认同的孤独;在未知面前(如选择)的彷徨;对不符合自己期望的悔恨、厌恶、痛恨;不知道自己归属的空虚、迷惘。。。

这些都是深耕于人性的欲望和痛苦。没有人能说清楚人类意识是怎么产生的,但是我们却可以断言,从人类意识诞生之日去,这些痛苦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梦魇。

宗教(哲学)和语言的诞生是同步的。语言是解决人类不同个体间意识交流的工具;宗教可以认为是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解决痛苦的辅助线。

宗教首先都会告诉我们一个终极意义,关乎世界观。终极是对无限的回答,宗教都会试图提供一个绝对的无限。

通过宗教,无限成为一个可知的对象,信徒心中将不会再有可怕的无限,而只有一个可知的终极。

宗教都会树立一个神。神是终极的替代符号,宗教赋予了神所有的终极超能力。

神作为终极的有形载体,一般是人类可见事物的人性化、神性化。终极意义是无形的,而神是有形的。信徒的想象与感知,通过有形的符号更具化的感知终极的存在。

宗教也会形成仪式、戒律与规则、社团组织,这些都配合终极意义形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与其它的群体动物(如蜜蜂、猩猩等)产生的本源是一样的。这个符号系统只是一种社会化的手段,在宗教扩散、传播、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宗教就是为解决人内心的痛苦而产生的。在无限的面前,宗教给了人类安全感、希望和精神寄托。人的社会动物本性,又在宗教传播、传承、使用的过程中,赋予了宗教很多政治与组织的特性。大家可以看到是,宗教在历史过程中,一直跟政治是不可分离的。

不同宗教的不同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国人的信仰世俗,需要的时候,遇神拜神、遇佛拜佛、遇鬼敬鬼;宗教学领域也曾认为佛教不算宗教、儒教不算宗教、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因为都太实用主义,没有了信仰和虔诚的意味。

可是没有哪个宗教不是实用的,人们信仰宗教来身就是解决自身的问题。人类碰到的问题始终是类似的,宗教只是一个回答的符号系统。

自我是有限的;有限的自我期望拥有无限的控制;而外部的世界是不受控制的无限。这是人类痛苦问题的症结。

于是不同的宗教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回答终极问题。不过不管是哪个宗教,对于这三个环节其实都会有说明,但是逻辑的重心是会有所区别的。

  • 中国的宗教回答逻辑

道家的终极回答核心逻辑是:自我是相当渺小的,人应该认识到自我的渺小。我们与万千世界中的任何小东西都是一个德行,所以道家无求,期望逃离社会现实,而只专注于寻找自然主义的宇宙本源,并试图遵从他。

佛家的终极回答核心逻辑是:人期望控制无限的欲望是虚无的,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佛家强调的是戒欲的修为。轮回转世等故事也只是回答为什么要戒欲而已。

儒家的终极回答逻辑是:无限的终极是人伦,人们应该只关注处世的修为。儒家的核心都是在于修身,儒家是人本主义的宗教,期望通过伦理来解决一切问题。

  • 其它

印度教,他首先认为无限的终极是来自于精神,并描绘了一个终极世界;同时,自我现在的有限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在这个前提下,印度教才支撑了种姓制度。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是同源的,他们也是先构建了一个终极,更关键的是提供了系统的故事和规范。终极的上帝,是信徒一切安全感和寄托的来源;故事和行为规范则同时提供了一个行为范本,告诉信徒在控制欲望面前应当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以犹太教为起始的西方宗教,和以印度教、道教、儒教为起始的东方宗教的区别。

西方宗教中,人是高于其它自然界生物的,神更像是人的一个无限抽象;而东方宗教,人是跟自然生物是同等的,神是高于一切的宇宙秩序。

西方宗教更强调时间和历史故事;而东方宗教更强调空间和逻辑伦理。

西方宗教更强调神的创造与人的可创造性;而东方宗教则更强调神的威严与人应该服从秩序。

一定程度上,这也直接导致近代科学的诞生来自于西方。近代科学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对宗教的挑战,西方的宗教提供了这一可能。

现在的宗教?

在今天的社会里,由于传统普世宗教构建的终极已经被科技挑战的体无完肤,传统形式的宗教很难再在社会上占据主流地位。

人终归是需要一个替代宗教的感性精神慰藉产品的。在现代精神治疗采用的互助会,其实就是宗教社区及仪式的一种模拟。

在近现代,科技给了人们足够的信心相信,科技可以让人类征服时空。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提供了一个普世信仰的。但是这个信仰只关乎自然、时空。科技的终极是,自然是有着终极奥秘的;人类是可以探索到终极的。

于是现代的人,更像是一个机械主义者。我们征服着自然,随心所欲的按我们的样子进行设计与重建。在自然面前,我们不在恐惧,深信一切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但是近现代却一直缺乏一个社会的终极解释。科技没能让人更了解自己的本性。人们也没有在这块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于是,现代的人依旧孤独、彷徨。

科技只能起到一半宗教的作用。宗教所营造的安全感开始变得遥不可及,自我有限在无限面前的痛苦再度袭来。

满足、平静、谦和、空明,这是我们能从虔诚的信仰者脸上看到的心态。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充实的今天,空虚、孤独、彷徨才是更多人的常态。适合于现在社会的普世宗教还没有出现。

我突然想起宗教的诞生与快速发展史。每每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生活极度痛苦的时候,才是宗教出现与发展的时候。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罗马的四处争战,导致基督教的兴盛;黑奴的抗争,导致新教在美国的蓬勃发展。

宗教原本也就是一个精神慰藉产品,应势而生,应势而发。

也许,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金钱和各种欲望的实现可以暂时填充我们空虚的内心,让我们找到短暂的对于无限的控制感觉,暂时缓解我们心中的痛苦。表面上,宗教变得没那么有必要。

可是,在无限的终极面前,人终究是有限、渺小的;痛苦不会因为暂时欲望的满足而远离我们。

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一个替代宗教的信仰还是必须的。内心的安全感只能来自于类似于宗教的寄托。

在科技明确告诉我们自然终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关于社会终极的答案。在今天的社会里,我觉得局部的亚文化小组织也许是现实的回答。如公司、公益组织等等。这相当于是在宗教上,我们人类得重走下2600年前的原始宗教割据历程。

我探究的终极

促使我去研究宗教、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原因,其实就是来自于内心莫名的痛苦。以前我时常剖析痛苦究竟来自于哪?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平静有力一直是我追寻的人生状态。

人生短暂,当忙忙碌碌、斤斤计较于痛苦时,生命一晃而过。人类历史上,累计的总数已逾千亿,留下痕迹的人并不多。生命体验与生命质量才是我想追求的。

傅佩荣在给“人的宗教”的导读中,提到“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只有自我内心修为达到这种状态,人方可活得淡然、坦荡。淡然坦荡之后,方可忘掉小我,成就大我,活出真正的自我。

不管哪个得以传世的宗教,都是给出了生命取向、生命体验、生命能量的方式。只是我认为,生命取向,也就是我说的终极,才是最核心的。

生命取向,套用佛教的词语,就是愿力。超越的愿力才能让自己成为超脱、超越者。

生命体验,是磨砺与坚持。自我在终极面前还有太多棱角与渣滓,唯有磨砺和体验方可找到终极。

生命能量,是感召力。一个愿力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在于他的无私与普遍。人类是社会动物,个人是相当渺小的,而人群和社会是无比强大的。普世宗教的最大世俗作用,就在于让人类这个社会动物活得更和谐美好,而这都依赖于感召力。

人类的进程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人性、时间、空间的交错迭代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时空是外在规律;人性是内在规律。人类的发展,其实就是人性改造时空的历史。

所有宗教与哲学所回答的终极,都会揉合着:这个时空的终极规律、人性的终极规律的解释。

我读哲学、宗教、社会学,也读数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人性的终极规律最终与时空的终极规律是一致的。

人类发展的终极是人性的永生。人性本身是自然规律的一种高等情形。而人性却反倒是现在科学一直无法准确研究的领域。

自组织和自适应是我现在一直在试图寻找的终极答案。寻找这一终极规律,回答心中的疑问;并应用这一规律,让人能变得更美好。这是我探究的终极。

在佛祖闭关修行若干年后,别人问他是谁,他说他是“醒悟者”。佛的意思就是“启悟的人”的意思。任何宗教都讲究修行:苦修、瑜伽、冥思,哲学也讲究思考与实践: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取向,首先让自我感知;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提炼;并通过生命能量服务于人类,才能让更多的人感知,推动人类的发展。

且行且悟,明白的活一生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