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是建筑学上的名词,说的是一个建筑的整个层次、空间和布置的综合效果。如果说到人的格局,可以从看自己,对他人,观事物,做事情四个方面来说。
首先说下看自己,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审视自己,就无法很好的认识和观察外在。而对于我们自身,首先是一个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懂得慎独的人,懂得去我的人。如果一个人太在乎自己,太执着于自我私欲,很难真正是一个大格局的人,各种权力和欲望虽然带来了自我短期的利益,往往却是自我永久的迷失。儒家看自己是仁义礼智,诚意正心下的内圣外王;道家则更加强调的是无为,少私寡欲和抱朴守拙;到了佛家的境界则是彻底的无我和消除我执。不论是哪种,其实本质都在强调自我之善,自我之善是心胸宽广和虚怀若谷的基础,没有自我的善和慈悲,谈不上大格局。
对他人往往是我们格局的一个重要体现,一个人的格局的外在核心的体现就是在对他人和对事物的外在态度。对人的态度来源于心,所以孟子心之五端里面也谈到了对人的恻隐之心,辞让之心;老子则更加强调的是凡事不争先,懂得处下的道理;对于佛学里面的对人的态度,则是一种大慈悲之心。老子谈不争,但是不争是为了善胜;不为私但是取成其私;而只有佛陀讲的去除我执下的大慈悲往往才是真正的大格局。这种大格局不是简单的为善去恶为良知,而是知无善无恶之心之本体。一个人往往需要抛弃权力和财富,自我不断膨胀的私欲,往往才容易是一个大格局的人,一个虚怀若谷的人。
观事物或者说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外在的环境,既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又不受到环境的诸多束缚。一个人始终是处于在一个入世的环境之中,因此很多时候更不能约束自我,封闭自我,只要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这个时间长河之长往往才能够感觉到自我的渺小。在这个时候你看待事物往往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能够跳出自我思维的约束,能够不断学习并吸收他人的经验和长处,能够在一定的知识广度下找回自我在环境下的定位,适应在环境下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没有人约束你,往往都是一种自我约束,只有不断的走出去,拓展视野,感悟生活,感悟人和环境社会的关系,往往才可能形成一个大的格局。
看自己是格局形成之基础,是看待他人和外在事物态度之基础,而做事情则是历练自我之必要实践。做事情的历练又不断的影响着自己对自己的审视和内观。知行合一才是大格局,一个人很容易在短暂的人际交往中通过待人和观事体现出自己的大格局,但这种格局是知而非行,没有自我践行的格局就是纸上谈兵,什么事情都是看法很好,落实自我做都贯彻不下去。而自我做事的格局,最重要的又是坚持和专注,迭代渐进和持续反省,从简单的目标驱动到真正的体验过程,不区隔人和事,不分界短期和长期,这就是最简单的做事上的格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是一个大格局的人,但是岁月下的历练,让我们日趋成熟。